搜索
Hi~登录注册
查看: 5220|回复: 0

石牌豆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5 15: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豆腐文化

  石牌是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县级市西南边的一个小镇,村民们凭着磨豆腐的祖传手艺创造出了“豆腐奇迹”,是全国闻名的“中国豆腐之乡”,这里诞生了湖北知名的劳务品牌“石牌豆腐郎”。

 中文名:石牌豆腐
  类型:豆腐
  类别:石牌豆腐
  产地:中国湖北
  起源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期
  生意:以夫妻店、亲戚店为主


  目前,石牌全镇人口8.4万人,现有2.8万人分布于中国480多个大中城市及泰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作豆制品石牌豆腐香飘海内外。在这些外出的豆腐郎中,已有8000人当上了老板。
  如今在全国近500个大中城市里“卖豆腐”,每年能为家乡创纯收入2亿元以上,一跃而成为我省“城镇建设明星乡镇”。
  再平常不过的豆腐,竟能产生如此奇效?
  石牌的豆腐生意主要以夫妻店、亲戚店为主。打豆腐是个体力活,至少需要两人以上协作,谁在外打出了天下,就会带着亲戚一起去,亲戚学会了手艺,再另起炉灶。
  石牌豆腐郎的兴起,起先是自发行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石牌镇地少人多,村民生活困难,不得不外出谋生,凭借做豆腐的手艺,在外站住脚。随着石牌豆腐郎的名声渐响,石牌镇政府采取一系列举措,扶持石牌豆腐郎外出闯天下。
  比如,对起初外出务工的困难家庭到外地开豆腐坊,镇、村两级担保贷款,如早期困难家庭可贷款3000元;对那些想外出务工,又没有技术的老乡,镇政府每年春秋两次举办豆腐技术培训班,让村民免费学技术;对外出创业的典型和样板人物,在全镇大力宣传,授予多种荣誉,如“外出致富带头人”、“先进共产党员”等。
  还成立豆制品行业协会,让在外开店的石牌豆腐郎们有一个行业组织。2005年,在外出人员集中的城市,专门成立了石牌外出党支部,目前有武汉、兰州、昆明等九个支部。外出党支部发挥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的老乡致富。
  据不完全统计,石牌镇在外从事豆制品加工的务工人员,每年可实现劳务收入6亿多元。其中,姚台村是石牌镇的豆腐大村,户均存款40万元以上。而像姚台这样家家户户外出做豆腐的还有蔡台、曾台等14个村。从石牌镇出去做豆腐的老乡,60%以上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也不在少数。
  但是,遇到的问题也不小。2000年,上海出台规范豆制品市场的管理规定,取缔无证小作坊。原先一直以小作坊形式出现的石牌豆腐,一下成为被淘汰的对象。却没有一位老乡站出来号召大家一起集资建一个现代化的豆制品生产厂。倒是上海人精明,瞅准政府监管市场带来的商机,迅速投资建厂,产品立即铺到上海各大集市和超市。一些有资金实力的大老板抱团进入豆制品休闲行业,前景可观。如重庆一家专做休闲豆制品的企业,年销售额达5亿元。


  历史
  石牌豆腐有名,离不开2000年前的一位名人关羽(160-220)。
  据史载,三国时,石牌镇(古汉城)城镇建设就已有相当规模。
  关羽在此屯兵时,有一次他去襄樊视察,沿汉江而下回荆州时,途经石牌,见沿岸百姓都患有红眼病,而当地大夫都说无药可治。
  回荆州后,关羽向郎中请教如何治疗红眼病。有个郎中建议,说将黄豆浸泡后磨浆,制成豆腐食用,可清热下火。
  关羽就下令做豆腐送至古汉城,让患者分而食之。两天后,患者们的红眼病症状减轻,继续又吃一阵,好了。
  古汉城人由此发现,豆腐不仅能治红眼病,口感也好。于是就出现了豆腐作坊。

  隋朝时,石牌被设为荆台县。唐、明、清时,因这里水上交通便利,各省物资均在此集散。为便于管理,设立了不少商会,如陕西会馆、江西会馆等。另据当地出土的一些碑文载,明朝时这里曾“两岸灯火,不下五千户”,足见昔日之繁华。
  古往今来,不论朝代如何更换,豆腐作坊一直是当地一种商业支点,代代相传。
  汉江水源的润泽,汉江平原的沃土,石牌出产的黄豆,使得石牌豆腐细、嫩、白,一直畅销不衰。

  豆腐郎
  1986年和1995年,豆腐郎们回乡掀起了两次建房高潮,三层以上的楼房都是1995年建的。记者在姚台村看到,三层洋楼一幢挨一幢,没有单体的,也很难发现风格相同的。洋楼中清一色使用了农村少见的琉璃飞檐、仿古门洞和不锈钢或铝合金门窗。
  豆腐郎们在外做生意,见到当地一些有特色的房子,赚钱后就回家为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们建。也正因此,省政府1993年授予该镇“湖北省城镇建设明星乡镇”。今年4月,省文化厅和建设厅经过初审,已向国家文化部和建设部申报该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买卖摊子,找师傅找小工,上中国豆腐乡官方网站。(豆腐乡全部拼音)或加微信:doufuxiang ,入千人微信群,不收任何费用。doufuxiang.com
游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